还记得你上一次和朋友去KTV是什么时候吗?在很多人的印象里,KTV早已是个“夕阳行业”,门店从2015年的12万家锐减到如今的5万家左右。可就在大家都以为这块蛋糕快要分完、连创新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,有一家叫“星聚会”的品牌却反其道而行之,不仅活了下来,还越做越大。这背后到底有什么秘密?它又凭什么能让年轻人重新走进包厢、拿起麦克风?
先说句实话,这两年整个消费市场都变得谨慎起来。新鲜事物不多见,大多数品牌只敢小修小补,很少有人愿意冒险投入。但偏偏有些人选择逆流而上,比如星聚会的创始人翁培民。他不是传统娱乐圈出身,却在2011年就瞄准了KTV这个赛道,用七八年的时间不断试错、复盘,把产品和模式打磨到极致。
有人问:为什么不转型做点别的?毕竟教培、餐饮这些生意看起来更赚钱。翁培民给出的答案很直接——战略定力。他坚信,如果一个企业总想着迎合所有需求,最后一定什么也做不好。“就像你想专心做好牛肉面,但顾客一说没有米线,你就加米线,再来个盖浇饭……最后牛肉面反倒没特色。”他说自己宁愿集中精力把一件事做到极致,也不想被各种伪需求牵着鼻子走。
这种坚持并非盲目。在最初几年,他也尝试过加入奶茶、咖啡甚至live house等元素,但最终发现这些跨界不仅增加成本,还拉高管理难度,对主业帮助有限。所以他总结出一个铁律:所有创新必须以“不增加成本和管理难度”为前提。这听起来简单,其实非常考验对细节的把控。
那么星聚会到底改变了什么?首先,它没有简单地把KTV当作唱歌场所,而是升级成了一种社交空间。不管是下午茶桌游还是蹦迪剧本杀,全都安排在包厢内进行,不额外增加运营压力,却极大丰富了用户体验。而且他们通过与东方风云榜等音乐盛典合作,让普通人在这里唱歌的数据有机会影响华语乐坛排行榜,这种参与感直接击中了年轻人的心思。有网友评价:“以前觉得去KTV老气横秋,现在感觉是在参加一场大型社交派对。”
再来看数据——自2018年以来,星聚会门店数每年暴涨,从30家扩张到300家,目前全国接近千店,而且零亏损倒闭率为零。加盟商二次开店率高达83%,说明模式真的跑通了。而且,他们80%的客群都是35岁以下用户,没有像传统同行那样沦为“中老年俱乐部”。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?因为他们巧妙地用时间段区分客户:白天服务退休老人喝茶跳舞,晚上则属于年轻白领和学生群体,实现各取所需又互不干扰。
其实很多品牌也学着搞融合,比如mini K歌房或火锅+KTV,但往往水土不服。一方面,有些新玩法忽略了“K歌本质其实是社交”,比如电话亭式的小型卡拉OK根本无法满足多人互动;另一方面,如果硬塞太多复杂功能,只会让管理混乱成本激增。本质上,是缺乏对行业底层逻辑的深刻理解,所以模仿者注定难以超越原版。
当然,一个企业能够逆势增长,仅靠理念是不够的,更重要的是执行力和组织能力。据了解,为保证扩张质量,星聚会花大量精力搭建标准化运营系统,并建立完善的人才选育留裁机制,把团队建设摆在首位。这一点获得不少业内人士认可,“细节决定成败”已经成为他们内部共识。有网友留言:“加盟过几个连锁项目,就属星聚会社群活跃度最高,总部支持最及时。”
归纳来看,无论市场环境怎么变化,坚持长期主义、不被短期利益诱惑,坚持围绕核心价值持续创新,并用体系化方法保障落地,是支撑这个品牌穿越周期的不二法宝。从泡泡玛特到瑞幸咖啡,每一个成功的新消费案例,都证明伟大的公司可以重塑消费者习惯,让旧赛道焕发新生机。那么,下一个爆款娱乐空间,会不会就是下一个中国原创世界级IP呢?
看到这里,你是否也开始期待下一次与朋友们欢唱相聚时,那份久违的新鲜感与归属感呢?你认为还有哪些传统行业值得这样被彻底改造一下吗?欢迎留言讨论!
#AI热点大赛
盛达优配-正规配资平台开户-配资炒股新手入门-炒股指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